大学生就业观念再分析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4-14浏览次数:4376

    大学生就业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就业难是亟待解决的社会性问题,因为这不仅关系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还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就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

    一、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及就业情况

    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字显示,中国高校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7.9%提高到2007年的2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高校在校生总数与相应年龄段18-22岁人口的比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表明了一个国家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综合水平。截止到2006年6月,全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超过2000万,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的其中一个直接结果就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说: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毕业生总量和增量都是最大的一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从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来说, 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38万人,比2004年增长58万,增长率为17%。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比2005年增长75万,增长率为18%。与此同时,根据《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有关数据,全国毕业生未就业人数由2003年的63.7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44万人。然而,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并没有同步增加,再加上下岗失业人数居高不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加大,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而在就业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却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变化。许多大学生只把眼睛盯在大城市、大单位、高收入、高职位的工作岗位,不愿去西部,不愿下基层,更不会自主创业,从而造成了“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的矛盾现象。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日益成为社会普通的劳动者,成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学毕业生必须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渠道。

    二、新形势下就业观念的概念、内涵及特点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把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既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教育在就业教育上的体现。

    就业观念教育历来都存在,计划经济时代强调的是“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的服从分配意识,现阶段则突出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相统一的就业理念。因此,当前的就业观念教育既继承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三观”教育的传统,其内涵和外延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涵正如前面所述,其核心理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外延方面。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要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可见,创业教育将成为就业教育中新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创业教育在以往的就业观念教育中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业观念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会不断变化,这都要求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者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就业观念的概念和内涵

    大学生就业观念指的是大学生这一就业主体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意识和态度,这是由就业动机、就业定位、就业选择、就业途径及方式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就业观念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制约,具有社会性,同时又受其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的经验所制约,因而,又具有个性。

    大学生的就业观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与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要把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全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因此,大学生要顺应时代潮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通过适应市场需求实现就业;要拓宽就业视野,把灵活就业作为重要就业方式;要积极参与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要把到西部、基层就业作为重要的就业选择。这样的就业观有助于大学生解决自身就业问题。

    (二)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观念呈现的特点

    1.多元化。主要表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不断拓展,各层次和各行业的岗位都成为毕业生的选择对象;就业方式多样化,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自主创业正在为广大毕业生所接受。

    2.务实性。毕业生越来越关注收入、社会保险、培训、发展空间等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相比传统就业观念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国家利益而言,当前就业观念强调的是一方面要服务社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要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3.先就业,后择业。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先就业,通过实践丰富提高自己,然后通过转换工作谋求发展,这与传统就业观念极为重视初次就业以及很少转换工作岗位相比是个明显变化。

    (三)就业观念呈现出的积极方面

    大学生就业观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完善,正逐渐发生着新的变化。

    1.就业动机:大学生对整体的就业形势有一个比较理智的认识,由于就业环境的变化,懂得转变就业观念,不能以昔日传统的就业观念来参与就业竞争。现在大部分毕业生在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降低就业的心理预期,对自己找工作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而且呈现出就业层次逐渐下降的趋势。

    2.就业范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范围从原来的精英就业回归到大众化就业,选择到基层、中小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就业的大学生增多,灵活就业的人开始增多,而且形成一种挤压效应,许多以前大学毕业生看不上眼的工作在今天则由其承担,许多师范专科生以至本科毕业生到城市小学当教师。现在不论社会或本人,这种就业范围的选择和改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就业途径:条条大路通罗马。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和关怀,使得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的途径明显多了起来,这无疑是对大学生就业的有利促进。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对促进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热情激励很大,他们对自身创业持乐观态度,毕竟我国目前经济增长呈强劲势头,很多跨国企业到中国来寻求发展商机,作为当代最具活力的群体??大学生,自然会珍惜这样一个难得的机遇,只要条件允许,则会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创业当中去。

    (四)传统就业观念与现代就业观念

    “就业观念教育”,其实质是如何对待就业、如何选择就业的一种基本观念的引导,即正确就业观的养成问题。传统就业观念的主要特点是单位本位、身份本位,即只有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单位,才认为是就业。不稳定的、临时性的、没有单位依托的工作,很难被看作是就业。传统就业观念下的单位本位,带有很强的计划色彩与人身依附关系,单位既使职工的主宰,同时也对职工的生老病死,乃至子女上学、就业等方方面面,负有无限责任。因此,党政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被看作是金饭碗,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全民所有制被看作是银饭碗,也受追捧;集体企业被看作是瓷饭碗,一般热情不大;私营企业、个体经济,则被看作是泥饭碗,收入再高,也不愿意低就。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有企业因其固有缺陷逐渐衰落,全民所有制的光环日渐暗淡,市场导向越来越成为就业的主旋律。现代就业观念的基本特点是市场本位。个人选择就业,毫无疑问有当前收入和工作稳定方面的考虑,但更看重个人的发展机会与所从事工作的发展前景。员工与单位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二者既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也是一种相互选择的关系,其共同的平台,接口是市场。

    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大学生就业机制发生了转变,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就业观念也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要求做出相应改变。大学生要充分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从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主动参与市场竞争,而不能“等、靠、要”,更不能怨天忧人,甚至因为就业困难而放弃对于自身发展的追求。学校也要顺应时代的变革,为学生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如开拓校园就业市场、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为学生提供求职指导等。社会也要为大学生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用人机制,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舆论支持。

    三、传统就业观念的分析

    就业的大环境已经在发生深刻变化,但传统的就业观念并未因此而消退,它还在大学生本人及家长思想上或多或少存在着,影响着他们的就业观与就业实践。分析这些传统的观念,是为了尽快地摒弃陈旧的换之以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就业观。

    (一)从众的就业观念 

    从众的就业观念是自己没有考虑过将来要做什么,别人找什么样的工作,自己就找什么样的工作,什么工作热门就找什么工作。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没有为自己规划职业生涯。

    (二)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

    一次就业定终身的就业观念是计划经济的思想残留,现在虽然事实上已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但仍是两种情况顽固的表现者:第一种,就业非常谨慎,总觉得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不适合自己,结果都快离校了还没有签约。第二种情况是先签一个保底,总觉得不够理想,找到好的了就毁约,导致用人单位大喊“现在的大学生缺乏诚信”。

    (三)等别人给饭碗的观念

    如果把就业的最低目的比喻为“有一碗饭吃”,传统的观念是这碗饭是别人给的,“零工资就业”是期待别人给碗饭的体现。现代的观念应该是“挣碗饭”,被动的等待寄希望于别人的给予,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应坚决摒弃,主动积极的争取,凭本事“挣饭碗”,开创一番事业,这才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意识与实践。

     (四)不愿意到西部艰苦地区就业的观念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良好的工作环境,收入颇丰的待遇是客观存在,大学毕业生向往这些地区无可指责。但不顾自身条件,不分析客观可能,看不清发达地区的激烈竞争,把发达地区就业理想化。同样,称西部为“地狱”,虽生在农村,却发誓再不回去,实实在在是一种短视行为。应该看到西部、农村、基层,这些年的发展与政策导向,要看到西部对人才的渴求。当代大学生应该有现实需求,更应该有崇高的理想,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到基层去,这不仅是口号,更应该是行动,即不仅仅是就业,同时还有一番等待当代大学生开拓的事业。

    四、就业观念必须经历的几个转变

    (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

    2005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连接,必然导致大学生就业模式的转变。
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乃至社会特权,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高,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以精英教育条件下形成的思维定势为参照系,认为大学毕业生就是“国家干部”、“白领阶层”,只能去大城市、大机关、高新企业工作。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毕业不能找到一个声望好、待遇高的工作,仿佛就是个人事业的失败。

    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由于接受高等教育将成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毕业生虽然属于知识层次高,整体素质强的社会层面,但从社会人来说是“普通老百姓”,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普通老百姓找工作一样,不存在照顾、包统的问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是目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大学毕业生可以在适合他的各行各业去工作,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        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

    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困难,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人才匮乏。

    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才的开始,通过了解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

    (三)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

    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在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统计调查中,最愿意去的就业单位依次是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三资企业。但是,在目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政府机关、文教科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国有大型企业。但现实是上述这些部门单位毕竟吸纳人数是有限的,况且进入门槛都很高,竞争非常激烈。所有大学毕业生都去政府机关、文教科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就业,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的国策。事实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非公有”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涉及领域几乎覆盖了国有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些行行也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走向规范,就业空间也是巨大的。大学毕业生要清楚地认识这些变化,打破就业观念上的非公有制的束缚,让就业与发展的空间更广阔。

    (四)从“白领”向“蓝领”的转变

    传统观念中,大学毕业生成为国家干部、管理者的思想根深蒂固,跻身白领阶层愿望强烈。这种观念的原则性窄化了求职者的视野,限制了自己的就业渠道,实际上相对于白领或蓝领,也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在电子设备大规模应用于制造业、工业数控大行其道的今天,需要的早都不是“苦力型”,而是“知识型蓝领”。有着很好的理论基础的大学生恰恰是走“知识型蓝领”的最佳选择。毫无疑问,这是大学毕业生就业与今后的发展相适应的。

    (五)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

    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认为大学花费了几年时间所学的专业是自己生存之本,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学的时间。希望专业对口当然是对的,但要看到当前我国的专业设置并非完全与社会要求对接,社会的新要求还不能及时体现在这样专业设置上。学校各专业的招生人数也不一定与社会要求一致。还要看到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如第三产业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因此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可能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专业。

    (六)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

    “打工”和“创业”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就业方式。打工是指企求他人给自己一份工作的就业模式,是一种被动的行为。自主创业是给自己“打工”,是一种主动就业的行为。

    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创业意识,有创业能力与条件的大学毕业生要勇敢地为自己规划创业生涯。

     五、大学生应创新的就业观念

      (一) 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就业观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栋梁,理应以大局为重,响应党的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将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未来融入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中去,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同时,实现个人理想,体现自身价值。

     (二)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大学生就业毕竟只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它并非表示你的一生只能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今后选择的机会还会很多。先在从业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积累了更多更深刻的体现后,再找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理想职业,分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迟迟不就业,会使自己失去许多就业机会。

     (三)树立民营企业大有作为的观念。

    有资料显示,民营企业中大学生的比例较低,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甚至有的因缺乏人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国营相比,民营企业更渴望人才,更欢迎大学毕业生加盟。可以说,民营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在那里将有更多的机会,才华将得到更充分的施展。

     (四)树立艰苦创业厚积薄发的观念。

     西部缺乏人才,渴望人才,尊重人才,那里有更多的用武之地,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和成就事业。与此同时,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还要降低就业期望值,做好吃苦的准备。在一线工作能锻炼人的意志和能力,有助于积累各方面的经验,得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使其厚积薄发。

    (五)树立自主创业光荣的观念

    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世界宣言》中强调:“毕业生将越来越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大趋势和共同呼声。自主创业是一种机会,更是一种挑战。大学生必须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自主创业光荣的思想,勇敢地去迎接这一挑战,努力加强创业实践注,意积累社会经验,努力做一名就业岗位的创造者。

    (六)      树立个性化就业的观念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社会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各尽其才,各得其所,这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毕业生应该以务实的态度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的实力来确定应聘单位的档次,不能只拿同学老乡就业的单位做标准,结果好单位去不了,差点的单位也耽误了,毕业时只好返回原籍。

     转变就业观念,首先,要树立“大就业”观念。即在一定工作岗位上通过诚实劳动,依法经营,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在国有单位、非国有单位是就业,自谋职业同样是就业。其次,要树立为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服务的观念。毕业生在不同所有制经济单位工作,都是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都能通过不同的途径方式,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大学毕业生应当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面向更广阔的经济领域,投身到民营、外资、乡镇企业中去,到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去,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六、如何加强就业观念教育

    就业观念教育是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任务之一。通过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最大程度实现人尽其才。

     (一)高校管理者及就业指导老师应当率先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武装自己,熟悉就业政策,了解就业现状,正确分析就业态势,结合本校现状,做好就业观念教育。

     (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环境的例子最能打动人,就业观念教育中既要有宏观的资料来说明就业的形势与导向,又要注意运用体制事例,特别是本地本校成功就业的事例,失败的教训来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三)社会是最好的大学,实践是最好的课堂。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这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现实状况,转变就业观念更直接、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陈曦.大学生就业指导(第2版)[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兆珍.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3.《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第15、19、22期.

         4.《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第16期.

Baidu
sogou